【壮观教育】大一新生刚到校门就哭着想退学
眼看着又到了开学季, 第一批00后即将喜提大学生活。 到兰州大学报道的新生里, 有的人却高兴不起来。 从东部考过去的新生, 看到校门的那一刻, 有人忍不住泪洒当场: 太荒了!荒得超乎想象!
这个三面环山的地方, 是兰州大学榆中校区, 地处兰州东部的夏官营镇, 学生戏称为“夏大”或“村儿里”。 距离市区47公里, 是北京中关村到回龙观的两倍多。 村儿里人不用担心挤不进地铁, 因为这里压根儿就没有。 方圆十里, KTV电影院购物中心, 一样都没有。 去逛街看电影听音乐会, 学生得坐1个多小时的校巴, 从村儿里进城。
村边有座萃英山,可以爬, 是传说中的情人坡。 如果你女友爱边塞诗, 胜过口红包包, 可以约她到坡上露营看星星。 如果你没有对象, 在这样的校园里不读书, 你真不知道还能干嘛。 ![]()
只是你有一颗求学的心, 无奈在校园里不一定找得到老师。 老师们一般不住在榆中校区。 他们匆匆来村儿里上完课, 又匆匆在天黑前赶回市区。 师生的课外交流, 大多数只能靠邮件。
村儿里待着的学生, 和城乡两头跑的老师, 在校巴上无数次问苍天:
2000年,中国大学城热, 几乎全国高校都在建新校区。 兰州也想在城市东边建“大学城”, 把甘肃的主要高校搬过去, 让数万师生来带旺西北高坡。 当时,兰州大学正在扩招, 市区的本部装不下新生, 迫切想要找块地盖宿舍楼。
![]() 榆中县一个废弃的空军机场上, 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和宿舍。 2001年9月,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迎来第一批本科生。 西北风一吹,沙尘黄沙卷起, 古人被发配边疆的情景跃然眼前。 还好那一波学生是80后, 换90后转身就走人了。
师生在山上种的树苗都发芽了, 然而,说好的兄弟高校, 一个都没有等来。 大学校长们到榆中, 一看又荒又土,就不吭声了。 至今榆中校区的邻居, 唯有西北民族大学。 说好的轻轨和高速路, 也没有一点踪影。 城市往东边发展, 要穿过荒山建大量水电设施, 前期投入巨大, GDP产出却不能保证。
兰州东扩榆中的后遗症, 都留给了兰大的莘莘学子。 远离城市,和社会脱节, 成了榆中校区学生的痛点。 兰大学生有六成来自农村, 有三成是贫困生。 很多西部农村的考生, 好不容易考上兰大, 以为可以到大城市见世面, 没想到从一个农村, 去到另一个“更农村”的地方, 从一个坑,到另一个坑。 想要找份家教来帮补生活, 只能跑到13公里外的县城。 时薪5块的派传单兼职, 在这里瞬间被抢光。
哪怕拥有“985”、“211”的双光环, 兰大也留不住学生的心, 平均每年多达36名本科生申请退学。 为了安抚学生受伤的心灵, 兰大安排大四学生搬回本部。 只是本部校舍不足, 学生挤住在8人间里, 住宿环境估计是985里最差的。 纵然兰大已有5个教学区, 但兰大校园局促得让人心疼。
近20年来, 榆中校区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。 住在与世隔绝的榆中, 大学三年过得像个高中生。 现代城市必要的生活方式, 对许多农村学生来说, 仍不过是电视剧的情节。 困在榆中校区的年月里, 错失了多少融入社会的机会? 直到毕业后,大家才真正明白。
兰大榆中校区,是高校配合政策的结果。 这样的配合,兰大的历史上比比皆是, 只不过以前,高校有糖吃。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,政策向西部倾斜。 兰州要建成重工业基地, 兰州大学要打造成西部人才的摇篮。 为支援兰大建设, 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入了兰大, 从复旦、南大、北大等高校调来师生, 使得兰大化学系的师资力量瞬间变强。 那个年代,没有地方的博弈和谈判, 中央政府大手一挥, 人、财、物就流向贫瘠的西北。
兰大并没有恃宠生娇,而是知恩图报。 为玉门油田、为酒泉核工业、为戈壁生态, 兰大人不断攻坚克难,做出斐然成绩。 ![]() 只是主角光环再强大,也会遇到剧终时刻。 当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, 东部高校获得所在城市的强力经济支持。 结果,孔雀东南飞, 为谋求更高薪酬和前景,老师飞走了, 为选择更好就业的城市,学生也飞走了。
有人说, 兰大要是在北京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北大, 要是在上海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复旦, 不巧的是它刚好在西北的兰州。 吃瓜群众替这所百年高校惋惜, 送上了两个别称: “中国最委屈的大学”和 “中国最孤独的大学”。 ![]()
一个学校分三四个地方, 校区和教工居住地分离, 教师疲于奔命, 学生住在荒郊野岭, 上四年大学,搬三四次校区。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困惑, 也是中国大学城的通病。 在国外,大学密集起来, 发展出大学的“城”, 但在中国,大学城都是先有“城”, 然后再把大学拉过去,把学生填进去。 究竟要到什么时候, 大学才能够在城市空间里, 获得最适合教育发展的土壤呢? 中国的大学与城, 究竟要怎样才能真正双赢呢?
[编辑:甘肃壮观天地旅游客运有限责任公司] [返回顶部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