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壮观溯源】渭河寻源
幼时,常听祖父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,直到上中学才知道,“禹河”就是渭河,又名渭水,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。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鸟鼠山,如一条昂首腾飞的巨龙,出甘入陕、汇入黄河。一河流两省,不仅让上下游的甘陕关系更加紧密,更是让渭河探源者源源不断。 乘车行驶在路上,出宝鸡,经天水,过陇西,河水越来越瘦弱,渭源却越来越近。渭源县因处渭河源头而得名,亦名清源镇,古代也叫首阳县、渭首亭。《尚书禹贡》载:“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,渭水出焉。”《水经注》云:“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。”足可见其历史之悠久。
车出渭源县城,渭河一分为三,分别是从南而来发源于豁豁山的清源河、从西而来发源于韩家山的龙王沟、从北而来发源于关山的唐家河。“三源合注”向东南而流,始为渭河。历史上,龙王沟的源头韩家山即是鸟鼠山,相传河水来源于山坡上的“品字泉”,附近建有供奉大禹像的“禹王庙”。十多年前我曾去探访过,品字泉早已见底,禹王庙已坍塌,就连蜿蜒流长的龙王沟也快没了水迹,让人不禁悲叹。后经有关部门重新考证,渭河真正源头实为同属鸟鼠山的豁豁山清源河,获得身份证明的清源河迅速崛起,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 车突然停下,打断了我的思绪,只见用巨大山石堆叠起的山门气势轩昂,左宗棠题写的“渭河源”三个大字异常醒目。穿过大门拾级而上,经玉龙景观道,绕过九鼎台,穿过龙王庙,便是重檐斗拱的禹王殿。殿前是大禹的双面浮雕,无论是扬剑劈水还是持斧开山,都无畏无惧,足可见其对抗自然、征服灾难的决心之大。进入大殿,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大禹治水组雕,以及父子接力治水、三过家门而不入等众多壁画,让人浮想联翩。 出大禹殿,经重湿桥,簸箕似的山谷越来越窄,原本站在山脊上的落叶松、红桦、云杉等树木也热情洋溢地“走”到了跟前。各色草木像比赛似的,红的血红,黄的金黄,紫的黑紫,绿的墨绿……整座山像一块调色板,展示着大自然的无尽创造力。最是那一树树金黄的小沙棘和鲜红的酸枣,酸甜可口,引得小松鼠不知疲倦地来回搬运。还有如火耀眼的红枫,在深邃幽蓝的天空映衬下更加光彩照人。行走树林间,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中。
水泥路面连着卵石小道,间或有青石台阶、石板小径、木质栈道、拱形石桥,让整个山路变得丰富多彩。突然,一处峭壁突兀横立,上书四个红漆大字:“大禹导渭”,落款“乙亥年左宗棠”,字体隽秀中透着刚毅。峭壁半腰两岩相接,下辖一天然洞穴,溪流飞瀑,水势急湍,似是为疏浚水路而劈开。传说清泉流淌的一线天乃大禹斧劈而开,棱角分明的峭壁上似乎还存有斧痕。1875年,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途经此地,感念大禹治水奇功,奋笔挥毫留墨。现在为了方便通行,溪中铺有青石。山势险要,溪水淙淙,山涧里的风呼呼作响,让人寒意顿生,唯恐一不小心掉进水里。 幽暗的一线天外是开阔的草甸与山峦。过御景亭,经临溪亭,攀越前行不远,便是吐云、遗鞭、禹仰三口泉眼,在方圆几十步内,呈品字型,遗憾的是早已干涸,不再有水。遗鞭泉的传说倒也神奇,说是唐朝李世民遗鞭于此,之后却在长安的渭河边捡到了那条鞭。高处的禹仰泉是一袭瀑布,从天边的树丛中悬挂下来,洁白清亮,在崖下的浅潭中喧响。 终于爬到最高处的山垭了,却不见了溪流踪影,只听得哗啦啦的水声在四周回响。茂密的灌木掩盖了溪流,小径边点缀着各色野花,闪闪烁烁。驻足回望,渭水清冽、天空高远、大地广阔,树木茂盛,一切都是那么的幽远深邃,美得让人移不开眼。
[编辑:甘肃壮观天地旅游客运有限责任公司] [返回顶部] |